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

文成公主


 

沒有文成公主,西藏就沒有文字,沒有佛教殿宇,也沒有曆法,更沒有豐富的藏族音樂。她將佛法遍布西藏,使藏人生活即是佛教,佛教即是生活。藏人心中,文成公主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「綠度母菩薩」。

文成公主原為皇族江夏王李道宗之女,自幼被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收養,封為文成公主,才貌雙全,深得鍾愛,尤其受長孫皇后影響,篤信佛教,精研佛學。

當時的唐朝處於盛唐時期,經濟文化居世界之冠。鄰近外邦為了得到唐朝強大軍事保護,而與唐朝保持密切關係,許多部族首領向唐提出聯姻,吐蕃(西藏)即是其中之一。

佛教傳入吐蕃以前,當地遊牧部落大多信奉一種極原始的巫術宗教--奔頗教。七世紀初,吐蕃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,建立吐蕃王國。

松贊干布向唐朝要求通婚,但當時遠不止吐蕃,還有天竺、大食(阿拉伯)、波斯、尼泊爾等數國使團,紛至長安請求通婚,所以經過一番艱辛的試驗,唐太宗最終應允以美麗多才的文成公主嫁給藏王。

文成公主得知自己將遠嫁吐蕃,便提出三個條件:一、精鑄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入藏供奉;二、倡導文化,廣傳佛教;三、為吐蕃創造文字。

唐太宗為文成公主備辦的嫁妝可謂豐厚之極,除各種金玉珠寶、綾羅綢緞、谷種蠶種、紙墨文具、經史典籍、佛經、高僧經像、醫藥、曆法外,還派遣侍女數十人、文士技工數百人隨行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一尊金銅釋迦牟尼佛像。

貞觀十五年,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公主入藏。經一個多月長途跋涉,公主一行人來到河源,在附近的札陵湖會見藏王松贊干布,松贊在札陵湖舉行隆重的迎親儀式。

在今青海省百南巴山現存一座規模不大,以文成公主石刻像為主的紅色寺院。據傳說公主入藏時,曾在此地停留一段時期,《吐蕃王朝世系明鑑》也記載:「公主與諸臣抵丹馬岩,即將慈氏七肘之像,與《普賢行願品》刻於石上。」

 

公主入藏後,松贊干布即為公主修建樓宇宮殿,即今西藏拉薩普特拉山的「拉朋迦」與「耶摩切」兩大精舍,殿內安奉釋迦牟尼佛像,這也是西藏佛教殿宇建築之始。

文成公主篤信佛教,入藏後虔心禮佛,詳閱所攜經卷。松贊干布受公主感化,漸信佛法,力倡佛教,從此西藏佛教大盛。

西藏第一佛教寺院-規模宏偉的拉薩「小昭寺」就是為公主而修建,公主帶來的金銅釋迦牟尼佛像供奉寺中。

西藏原本沒有文字,仍以結繩記事或在木頭上刻劃簡單符號。
松贊干布在文成公主勸告下,派遣貴族子弟十六人赴印度西北克什米爾,學習梵文經典及音韻學。留學七年後回國,依照梵文字母創造藏文。

又請漢族的大天壽和尚,及數位藏族論師翻譯《寶雲經》、《觀音六字明咒》、《集寶頂經》、《寶篋經》等,為西藏譯經之始。藏文的創造,促進西藏社會經濟、科技文化的發展。

此外,松贊干布受公主影響,根據佛教教義制定法律,賞善罰惡。教導民眾應行善德,信奉佛教,並告誡人民,宜念所行必有報應,佛教教義自此廣為流布。

文成公主也為藏民帶來大唐科技文化。在入藏漢人幫助下,藏民逐漸學會使用唐朝傳來的新農具,採用漢人的耕種法,大大改進穀物加工技術。

文成公主還教藏人天文歷算,此後藏曆延襲漢族農曆,依十二屬相及六十甲子來計算時日,曆法的改進也有利於農業生產。

隨文成公主的入藏,中國儒家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相繼輸入西藏,又從梵籍及漢籍中,翻譯天文、占星及醫學等類書籍,所以西藏的文化大半源自中國,其他則采自印度。

唐朝時期,西藏的經濟文化飛躍攀升,更促進政治上的聯合。
吐蕃內「百里一驛」,建立完備的驛站制度,對入藏唐使尤其接待殷勤。義凈大師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》里所記,采陸路轉往天竺的二十三名取經僧中,有八名取道西藏,可說是拜文成公主之賜。

永隆元年(西元六八○),文成公主舍報,在西藏生活達四十年。藏族人民以兩個節日紀念:一是藏曆四月十五日「沙喝達瓦節」,即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;一是藏曆十月十五日,相傳是公主誕辰日。

現今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內,依然保存著唐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,亦是藏人紀念公主最珍貴的文化遺產,對於西藏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佛教的推行,文成公主不愧為古今第一人。